
慈祥的母亲离开我们已经8年了。去年清明节,我们5兄弟给母亲扫墓时,母亲坟前的5棵柏树已经长得亭亭玉立,青翠欲滴,似乎在沐浴着母爱的阳光。当年,我们亲手栽下的小树寄托着对母亲的无尽思念。
母亲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生于湖南新化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。她的童年充满了苦难,没有进过校门。解放后,通过扫盲,她才认识了一些常用的文字。与父亲结合后,母亲跳出了“农门”,进了工厂。而她此后的几十年经历却比农民还要苦还要累。
母亲在国有企业有了一份正式工作。但好景不长,企业职工“下放”的浪潮袭来,从事劳资与人事工作的父亲让母亲带头“下放”。从此,母亲成了一名辛勤劳累的“家属工”。从开荒种地到下田挖藕,从清洁卫生到装车搬运,她无所不做。
从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,我们5兄弟陆续来到了世上,加上祖母,全家8口人要吃饭。父亲每个月工资有90元,在当时已属“高”薪,但要供养一大家子还是捉襟见肘。母亲30来元的工资是养家糊口的重要补充。
在我们童稚的目光中,母亲是一只永不停歇的陀螺。她白天在外面干活,晚上在家里做事,缝补浆洗,缝制衣裳。我们小时候穿的衣裳都是母亲一针一线做出来的,从来没有买过现成的衣服。虽然劳累,但母亲从不唉声叹气,抱怨生活。她常说,人只要勤快就不会饿死。
三年困难时期,缺食少粮,全社会处于饥饿状态。母亲和父亲带领我们开荒种地,种红薯、花生和蔬菜,用劳动果实来填充辘辘饥肠。
靠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“南泥湾”精神,我们挺过了“苦日子”。5兄弟均健康成长,没有一个夭折,这是母亲创造的奇迹!我虽是工厂子弟,但从小种菜,参加各种劳动,养成了勤俭节约、热爱劳动的习惯,使我受益终身。这是母亲留给我的好品质好家风。
母亲全身心为了家庭,唯独没有自己。由于中青年时代过于劳累艰辛,对自己太“抠门”,严重损害了健康,母亲刚过70岁便离不开轮椅,不到80岁就撒手西去。由于长期靠别人服侍,她的晚年过得并不舒心。
母亲将无私的光芒播撒给子孙,而我们给她的回报太少太少。每每思念至此,我便心生愧疚。惟有将她老人家的优良品质一代一代传下去,发扬光大,才是对她最好的纪念。
责编:周媛
下载APP
分享到